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为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疏导城乡的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结构进程不断加快。实现基层组织的全覆盖,系统性、整体化推进工作,推动城镇基层工作建设创新发展。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化发展。
新时代下,抓城市基层党建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不能单靠街道社区党组织,必须改革创新,系统化、整体化全面推动、全域覆盖,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走出一条城市基层党建的新路。在机构设置上实行体制化改革,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着眼于基层职能进一步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以街道社区体制改革为驱动,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在街道,将组织机构设置由原来的与上级对口部门相对应调整为与引领服务群众相适应,整合纪检、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职能和编制,成立大的党建工作专门机构,统筹管理辖区党建工作。在社区,为党组织设置管理服务的平台,理顺与街道一级的条块关系,上下衔接推进相应任务,着力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运行机制上深化互动融合,打破党建“自转”格局,积极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推行设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模式,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工作例会、党建联席会、党建综合体等方式,建立更大范围的议事平台,通过与驻区单位共育党员、共办活动,切实把辖区内各类资源和力量全部整合起来,着力推动互联互通。在队伍建设上推行专业化、职业化,变“编外人员”为“编内管理”。积极破解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身份难题,探索实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通过设立社工编制,把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人员纳入社工编制内,作为“准干部”管理,激发基层人员工作干劲。市委强化社工编制人员全方位保障待遇,形成参照事业单位标准、与岗位等级和实绩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并打通社区干部成长“通道”,建立从社工编制人员中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人员机制。
在引领治理上提升整合能力,变“千线一针”为“共治共享”。针对城市基层发展出现碎片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等难题,加强组织连接,引导辖区内各单位主动提供资源,形成多方联动的共治主体,共商发展、共抓党建、共育文化、共同服务、共建家园。把社会民生、维稳、安全等工作沉到网格中,以“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为依托,引领、带动各方和党员群众在网格中参与基层治理。
在夯实基础上实施专项投入,要变“粗放投入”为“精准保障”。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推动基层党建管理服务由“面对面”变成“键对键”,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智慧党建平台不仅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破除了各自为政的障碍、实现了互联互动,更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为民服务质量、夯实了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街道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把街道党组织建设成为连接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坚强“轴心”。要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使社区各项工作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把社区党组织建成坚强堡垒。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是做好城市基层党建的关键,核心则是推进街道体制改革,使街道党组织真正成为区域内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组织连接和资源整合。要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必须推进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组织连接是互联互动、提升整体效应的依托,是凝聚强化组织共建、建立互联互动的纽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形成最大范围的议事平台,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破解城市党建难题以及把聚焦点、着力点统一到全面提高城市党建工作质量上的必然要求。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做好群众工作,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树立党组织形象威信的过程。
Friendship link